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曾是不少八九十後童年回憶的ICQ宣布即將停運,一個時代終結的同時,各個社交平台如Instagram、X、Threads等繼續遍地開花,密集地編織出一個線上世代。
由ICQ時代走到Threads,社交平台在這二十多年間已經轉化成生活日常。而Threads這個與Instagram相連接的平台近日受到不少人討論,它在去年剛推出的短短五日,便有一億名用家登記。負責人形容「Threads是一款基於公共對話而設的社交平台」,不少素未謀面的人在平台就著感興趣的話題對話。
Threads的演算法和Instagram不同,機制除了推薦個人喜好內容,亦會推送其他獨立用戶的帖文。此舉本來有望將同溫層效應打破,但同時亦影響用家體驗。例如,有人分享具爭議性內容,包括露骨、暴力、貶低某群體的言論,有些用家藉此作流量密碼,以獲取追蹤和曝光度。
然而,在新演算法下,訊息的擴散效率比其他平台更難預測。用家即使沒有相關內容的瀏覽紀錄,仍有機會看到不符合興趣的帖文。有人索性選擇不下載程式、也有不少人希望窺探年輕一代網絡文化而下載。
(Threads推給我的一個帖文)
活在線上世代,網絡文化和趨勢難以預料、難以控制,有人形容每個人都漸趨「線上和線下混合化」,指的是我們在平台如Instagram、LinkedIn呈現自己的身份,構成我們身份認同和別人解讀自己的一部份。瀏覽社交媒體看似不需成本,但事實上,我們投放的是自己的專注力;隨着越來越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創造內容,我們閱讀、過濾和轉化成自己所認知的世界,其實是別人所創造的現實;反之別人閱讀的,也可能是我們所創造的現實。
數碼正念可理解為沉浸科技時,保持對當下的覺察
“remaining present when we are immersing ourselves in technology”
培養數碼正念(digital mindfulness),學習帶著覺察使用社交平台十分重要;嘗試將心力投放在提高(而不是降低)我們幸福感的內容上。以下是一些培養數碼正念的方法:
哲學家Marshall Berman說「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環境,保證帶給我們冒險、權力、喜悅、成長、自我轉變和全世界── 同時也威脅摧毀我們擁有、知道且身為的一切。」當電子世界和日常密不可分時,不要忘記最可貴的是,我們時常擁有選擇看什麼、怎麼看的能力。
參考資料:
McDaniel, B. T., & Drouin, M. (2019). Daily technology interruptions and emotional and relational well-be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9, 1–8.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9.04.027
Yang, J., Fu, X., Liao, X., & Li, Y. (2020). Association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with poor sleep qu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iatry research, 284, 112686.https://doi.org/10.1016/j.psychres.2019.112686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