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con

我們關注你的個人資料私隱

我們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同時你的身份亦不會被辨認。

Close icon
其他註冊方法

來繼續你的旅程

Close icon
其他登入方法
Facebook
Google
Apple

已有帳戶? .

點擊「註冊」即表示你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及細則個人資料收集聲明私隱政策Cookie 政策同意書

還未有帳戶? .

忘記你的密碼?

請輸入你的電郵地址。你將會收到重設密碼的電子郵件。

Close icon

請查看你的電子郵箱

請在此輸入電郵中的六位驗證碼和新密碼。

收不到電郵嗎?請檢查你的垃圾郵件資料夾,或使用其他電郵地址

越過內心的高山:如何克服「自我破壞」(self-sabotaging)?

11/03/2024 4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1849
|
share icon 分享 3
自我探索
人際關係
微觀心理學
靜觀
認知行為治療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Boon tour guide image

set travel

本來信心滿滿,這刻卻猶豫退縮?本來正要展開準備已久的新挑戰,這刻內心卻被恐懼不安所佔據,渴望逃離前面的重重障礙?

這些難以言喻,微少而重大的時刻,你我都可能曾經歷過。你可曾試過:

  • 下週有工作面試,對工作內容很感興趣的你,一心想在週末做足準備;卻選擇打開Instagram和threads看動態,再煲Netflix的新劇,拖延到週日晚才開始準備
  • 心儀對象約你吃飯,腦海本來被粉紅色泡泡包圍的你,最後卻找藉口推搪不赴約
  • 希望透過參加學會結交朋友,卻又預感自己會格格不入,而不出席活動
  • 當事情不似預期,內心出現自我批判小劇場,例如:我真的搞砸了,我就知道自己做不來

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例如學業、事業、人際關係,我們都有自己一套待人接物的方式,反映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然而,如上述幾個例子,有時我們的行為,卻偏偏和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目標背道而馳。有人形容這是“self-sabotaging”(自我破壞),指的是當一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採取自我破壞的行為,以避免面對棘手或不舒服的想法和感受,而影響著自己的長遠目標,並帶來困擾。

conflict

為什麼我們會自我破壞?

「自我破壞」聽起來好像「自己是自己的敵人」,但其實我們可以將看清這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視為深層了解自己、帶有覺察地反思行為對自身的好與壞,從而作出改變,突破生活樽頸的契機。

  • 有意識的自我破壞:你知道自己的行為或會影響自己達成長期目標,仍選擇去做。例如,明天需要進行演講,還未完成簡報的你選擇看Netflix。
  • 無意識的自我破壞:你的行為或會影響自己達成長期目標,儘管你並未為意。例如,你希望每逢週五晚能留家放空休息,但當另一半邀請你參加週五晚的興趣班時,你卻因不懂拒絕而答應。

自我破壞在日常以不同形式出現,例如拖延、慢性焦慮、過份自我批評、依賴藥物和酒精、害怕在親密關係中表露自己、完美主義等。有心理學家認為,我們自我破壞的原因,往往並非真的想破壞自己的生活。反而,更大的原因是想保護自己——例如保護自尊、避免被不安全和焦慮感所淹沒,故有人形容這是「無意識的生存策略(unconscious survival strategy)」。

引致自我破壞的原因各不相同,包括但不限於:

  1. 擁有較低的自尊
  2. 不一致的想法和信念
  3. 害怕改變
  4. 害怕失敗,或曾經歷失敗,害怕再次面對
  5. 經常不被別人認可(例如童年時期經常被否定)
  6. 掌控事情的需要
  7. 社會規範和同儕壓力
  8. 不良習慣,如過度/ 不節制喝酒

distressed making

「自我實現預言」和自我破壞的循環

自我破壞的出現,有時會帶來不自覺的惡性循環,以下是一個小例子:

  1. 固有的自我認知:我認為自己總是無法在演講時充分發揮
  2. 出現機會:學會成員們希望我能透過演講,為學會作宣傳,將理念發揚光大
  3. 出現消極思想:萬一演講不成功,我會連累到學會的形象,影響後續的會員人數
  4. 觸發舊有的消極觀念:回想過去未能應付演講的片段
  5. 自我破壞行為:遲遲拖延,不準備講辭,逃避接收相關的資訊

當自我破壞的循環出現,帶來不符理想的結果,或會加強內心的想法和信念,出現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個人對事件的想法和期望,導致相應的結果發生,繼而強化了該想法和期望,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的想法是真的

weight lifting

以新習慣突破自我破壞

(1)觀察和記錄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

  • 留意並寫下壓力的來源,自己的行為、思想、情緒及身體反應,和及後的自我破壞行為
  • 分析行為和想法是否包含任何消極信念
  • 反思自我破壞行為的目的

(2)明白自我破壞背後的需求

  • 例如,如果你經常拖延,你需要理解拖延滿足了你的什麼內在需要。例如是避免你對失敗(或成功)的恐懼
  • 理解自我破壞背後的需求,並以其他行為來取替
  • 作出改變的同時,不要忘記對自己帶著溫柔的理解
  • 接納自己的不同面向,意識每個人都有局限和成長空間;對自己保持誠實,從錯誤中學習,並為行為負責任

(3)以替代行為來滿足內在需求

  • 例如,暴飲暴食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你可以列出身邊從事高壓工作的朋友,發掘他們緩解壓力的方式
  • 寫成個人化的替代清單,並嘗試實施

(4)預視和計劃如何應對潛在挑戰

  • 如果你經常透過打機來拖延,你可以嘗試花20分鐘散步來解決拖延、也可以考慮刪除手機上的遊戲、或到不容易接觸到電子遊戲的地方工作,例如去咖啡店而非在家工作、和朋友或同事結伴工作,互相督促和鼓勵

(5)將你的新行為與個人價值觀/ 目的聯繫起來

  • 反思新行為如何幫助自己實現長遠的目標,確立意義感


了解自我破壞背後的原因和機制,能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需要;要越過「自我破壞」這座山丘,我們需要做深層次的內在功課。高山低谷也是成長的養分,看過自己內心山巒交錯的風景,我們也許會更懂得如何體驗生命這趟旅程。

explore


參考文獻/ 文章:

Rosner, S., & Hermes, P. (2006). The self-sabotage cycle: Why we repeat behaviors that create hardships and ruin relationships.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Cox, S. (2017). How to defeat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Nursing Management, 48(4), 56.

Vennes, H. (2022). Overcoming Self-Sabotage: The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that Impact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Female Charter School Superintendent/CEO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lobal).

Sandor, A. L. (2022). Shattering your own glass ceiling: The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of secondary female principals and strategies used to overcome th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lobal).

Baumeister, R. F., & Scher, S. J. (1988). Self-defeating behavior patterns among normal individuals: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ommon self-destructive tendenc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4(1), 3.

自我探索
人際關係
微觀心理學
靜觀
認知行為治療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close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close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
要顯示更適合你的內容嗎?

我們為你準備了更適合你現時狀況的內容,而之前的內容仍會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