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con

我們關注你的個人資料私隱

我們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同時你的身份亦不會被辨認。

Close icon
其他註冊方法

來繼續你的旅程

Close icon
其他登入方法
Facebook
Google
Apple

已有帳戶? .

點擊「註冊」即表示你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及細則個人資料收集聲明私隱政策Cookie 政策同意書

還未有帳戶? .

忘記你的密碼?

請輸入你的電郵地址。你將會收到重設密碼的電子郵件。

Close icon

請查看你的電子郵箱

請在此輸入電郵中的六位驗證碼和新密碼。

收不到電郵嗎?請檢查你的垃圾郵件資料夾,或使用其他電郵地址

過分思考—— 大腦的回憶漩渦

01/01/2024 5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36364
|
share icon 分享 12
認知行為治療
心理治療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Boon tour guide image

名曲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不要憤怒回首),寄語我們不要凝視過去的失落和憤怒。但回首過去,彷彿是人類的天性和習慣,正如歌詞「懷緬過去常陶醉 一半樂事 一半令人流淚」濃縮了對過去的百感交集。但當回憶在腦海如影隨形,變成了反芻/ 過分思考(Rumination),對我們的心理有何影響?

樹木真美

(相片來源:Serrini 樹木真美MV)


什麼是過分思考(Rumination)?

過分思考和擔憂是我們對壓力事件的反應,指我們過度反覆思考著困擾的想法和感受,令我們的思維糾纏在同一個難題上,情緒跌入苦惱的思緒漩渦中。常見的想法包括:「為何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感覺?」「為何不好的事情不斷發生在我身上?」

例如,在分手後,有人會在腦海裡不斷回想「點解佢會咁樣?」「我有冇邊啲位做得唔好?」「如果當時我冇咁做,事情會否不一樣?」甚至會開始怪責和批評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思緒萬千,猶如墮進思考的風眼,甚至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例如感到疲倦和肌肉繃緊(身體反應),逃避困難和避開其他人(行為)。

rumination

為何會出現過分思考?

一個外國研究發現,即使所有受訪者一致認為過分思考帶來龐大壞處,當中約80%的受訪者卻同時主觀認為過分思考有至少一個好處,包括提高自我覺察、對抑鬱症的認識,並能解決問題及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錯誤。近四成人在過分思考中尋找人生意義,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亦發現,覺察自己經常過分思考的受訪者,整體上更認為它會帶來好處。然而,反覆思考未必一定帶來好處,甚至可以令人感到更無助,更難面對處境,影響日常生活。


有心理學家研究維持過分思考的機制,並發展出HEXAGON。H-EX-A-GO-N指:

  • Habit development(養成習慣):過分思考在一開始通常是解決問題的思考行為,但逐漸演變成自動化思想習慣,並在情緒低落時出現。
  • EXecutive control(執行控制): 較弱的執行控制能力會影響工作記憶力、注意力等認知系統,使某些回憶在腦海佔據更多,並習慣在這些回憶裏停留。
  • Abstract processing(抽象處理): 抽象思考如「為何會發生這件事」,著重思考行為和事件的原因、意義、以及後果;相比專注細節的具體思考如「下一步決定如何處理?」,會帶來相對無益的結果,並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
  • GOal discrepancies(目標落差):因為事情和預期發展有出入(例如失業、分手等),因而反覆思考,但當反覆思考不能解決問題,甚至發展成習慣,便演變成帶來惡性循環的過份思考。
  • Negative bias(消極偏差):傾向將不明確的資料解讀成負面資訊,會喚起更多消極想法,引發過分思考。


五個因素的單一出現並不足以形成過分思考,幾個因素通常環環相扣,同時出現,發展成影響身心的思想模式。例如,消極偏差(N)會帶來認知上更大的目標落差(GO),從而增加過分思考的習慣(H)。持續的過分思考,亦可能會影響執行控制(EX),加劇對事情的消極解讀(N)。

簡單舉一個例子:在聚會裡,沒有人和我交談,我因而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消極偏差);想著「為什麼所有人都不和我聊天?」這些較抽象的問題(抽象處理)。在日後出席聚會時,同樣的想法可能會再次出現(養成習慣)。

thoughts

過分思考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過分思考帶來以下的影響:

  • 加劇情緒困擾,如抑鬱,焦慮和憤怒 
  • 更有可能面對其他精神困擾,如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等
  • 削弱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
  • 影響心理治療的作用
  • 加劇及持續生理不適


網上認知行為和靜觀為本治療

對應上述維持過份思考的HEXAGON機制,心理學家Edward Watkins研究出針對過份思考的認知行為治療,以消除和打破思想習慣和循環,如消極偏差和抽象處理的形成。 


心導遊+ 的免費認知行為治療(針對過分思考)課程內容包括:

  1. 由臨床心理學家帶領及編製深入淺出的課程內容
  2. 幫助你了解自己擔憂和過分思考情況的問卷
  3. 有關過分思考及擔憂的過來人分享
  4. 心情日記工具,幫助你了解和紀錄情緒變化
  5. 學習以鬆弛練習和具體思考代替過分思考
  6. 思考問題的三大法則(判斷擔憂和反覆思考何時沒有幫助)
  7. 「如果 — 那麼」計劃等


透過課程內的聲音導航、影片、練習、文字分享等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留意自己情緒變化,留意觸發過份思考的環境因素(時間、地點、情緒)、身心壓力信號、學習具體思考和善待自己,並設計回應習慣的新方法。

除了認知行為治療,研究亦發現靜觀為本治療能有效減少過分思考的出現,並改善抑鬱或焦慮情緒。邀請你成為心導遊+的會員,免費參加我們靜觀為本及針對過份思考的認知行為治療課程,一起鍛鍊心理肌肉,成就更強大的自己;平靜的擁抱怒與哀樂,如風來釋放。

overthinking

文獻參考:

Cook, L., Mostazir, M., & Watkins, E. (2019). Reducing stress and preventing depression (RESPO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web-based rumination-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high-Rumin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1(5), e11349.

Querstret, D., & Cropley, M. (2013). Assessing treatments used to reduce rumination and/or worry: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8), 996-10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2735813001207

Watkins, E., & Baracaia, S. (2001). Why do people ruminate in dysphoric mood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5), 723-73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00000532

Watkins, E. R., Mullan, E., Wingrove, J., Rimes, K., Steiner, H., Bathurst, N., et al. (2011). Rumination-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residual depression: Phase II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4), 317–32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778171/

Watkins, E. R. (2018). Rumination-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 Guilford Publications.

Watkins, E. R., & Roberts, H. (2020). Reflecting on rumination: Consequences, causes,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rumin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27, 10357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5796720300243

認知行為治療
心理治療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相關文章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