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日子總有意思

悶到懷疑人生?從心理學看沉悶感

28/04/2022 5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5175
|
share icon 分享 1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微觀心理學
自我探索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開始旅程
Boon tour guide image


防疫措施終於放緩,不少香港人「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去戲院、美容院、主題樂園,喧囂日常還原,更有市民於凌晨時分到健身室做運動,說「肌肉唔等得」。

「肌渴」的同時,亦包含對娛樂和消遣的「飢渴」。漫長的等待,或令我們渴求擺脫沉悶感,不自覺「報復式」地還原本來生活—— 你有同感嗎?除了擁抱久別重逢的生活步伐,你有沒有停一停,諗一諗,細問自己:「這是為了甚麼?」


悶到懷疑人生?沉悶感從何而來?

心理學上,沉悶是一種帶厭惡感的狀態,指某人不能投入正進行的活動,感覺不到意義感,因而希望將心力轉移至更有滿足感的事情上。簡而言之,是很想卻不能做令自己享受或滿足的事情(the aversive experience of wanting, but being unable, to engage in satisfying activity)。


《衛報》、《每日電訊報》等外媒使用 ‘‘Boreout’’ 形容「因為長時間工作而極度無聊、或是太空閒而造成的心理與生理的極度疲乏、憂鬱症狀」,對應 ‘‘Burnout’’(過勞)。活在生產力至上的電子時代,我們每天被各方資訊淹蓋,在喧囂裡習慣刺激感和新鮮感,無所事事逐漸成了現代人的一種窘境。    


國際會計師行羅兵咸永道(PwC)的調查指,至2025年,全球的娛樂和媒體市場的收入將達到美元2.6兆,當中香港佔100億美元。媒體的資訊和刺激,在生活彷佛無孔不入。與此同時,有外國研究發現,使用社交媒體超過30分鐘的人,在從事不同活動時,會感覺時間流逝得更慢,沉悶感上升,投入感和專注力會下降;進行該研究的學者Dr. Andrew Lepp直言,社交媒體是沉悶感的養分

與自己相處比疼痛更難以忍受?

在另一個實驗,維珍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系研究人員要求參加者在房間獨處,沉默地思考約15分鐘;期間沒有書籍、紙筆或手機等設備,也不能睡覺。研究人員告訴參加者,「坐下來,想像令自己享受的事情。但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按這個會產生輕微電擊的設備,來電擊自己。」最後,67%男性和25%女性皆有按掣;而他們在實驗前都表示願意付費以避免接受電擊。


結果或能反映都市人習慣持續不斷的刺激,儘管明知對我們無益—— 當我們積極地將生活塞滿不留白,不妨問問自己多久沒細心感受這種空白;為何它曾經能帶來「童年時逢開窗 便會望見會飛大象」的美好,如今卻成了可免則免,難以消化的狀態? 

 

沉悶的啟示:誰都可發光 只要找對地方

哲學教授Andreas Elpidorou指,沉悶是一個調整行為的心理狀態,無聊可以幫助我們恢復一種觀念:「人的活動是有意義的」,沉悶是身體提醒我們作出改變,進化的訊息。我們可藉此了解內在的需求,發掘心中真正嚮往的事物,從而尋找人生目標,找出令自己發光發亮的地方。


沉悶除了是內心的溫馨提示,有心理學研究指出,沉悶能蘊釀創意。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感到無聊的參加者,相比身心放鬆或高興的參加者,在創造力測試的表現更好。例如,思考和交通工具相關的單詞時,多數人都會想到「汽車」;但如果感到無聊,參加者會想出「駱駝」這些天馬行空的答案。另有研究證實,在日常能靈巧面對沉悶感的人,沉悶時會聯想其他事物,例如在處理重複性工作時在腦海演奏歌曲;在內在尋找靈感,發揮創意;過程中,大腦左額葉會特別活躍。 


除了在沉悶中發揮創意,我們也可以嘗試練習「靜觀」(mindfulness)。透過靜觀,我們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不同身體部位,觀察身和心的狀態,不加批判;思緖分心飄走的時候,選擇回到現在。安定下來,更清晰看見當下的情緒。在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如呼吸、步行、進食、打坐、畫畫,我們也能練習靜觀。


靜觀讓我們學習放下對身心狀態的標籤,止息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學習如何在低劑量的外在刺激下,仍然保留對自己的專注力,鞏固內在力量,在寧靜裡感自在。


John Milton在《失樂園》寫道,「境由心生。心之所向,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天堂淪為地獄。」(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a hell, a hell of heaven.)一念之間,已可改變我們心念的境界。縱然如此,能夠感受自己在這一念之間徘徊,亦是一個良好的覺察;在下次感受到沉悶感到訪心房時,不妨想想如何擁抱它,將感覺轉化昇華,學習在沉悶裡舒坦,棲身內心的一抹暖光。  


學術文章參考:

Gasper, K., & Middlewood, B. L. (2014). Approaching novel thoughts: Understanding why elation and boredom promote associative thought more than distress and relax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2, 50-57.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3.12.007

Wilson, T. D., Reinhard, D. A., Westgate, E. C., Gilbert, D. T., Ellerbeck, N., Hahn, C., Brown, C. L., & Shaked, A. (2014). Social psychology. 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 Science (New York, N.Y.), 345(6192), 75–7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250830

Barkley, Jacob & Lepp, Andrew. (2021). The effects of smartphone facilitated social media use, treadmill walking, and schoolwork on boredom in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of a within subjects, controlled experi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14. 106555.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0.106555

網上文章參考:

PwC. 2021. Global Entertainment & Media Outlook: 2021-2025.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微觀心理學
自我探索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