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con

我們關注你的個人資料私隱

我們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同時你的身份亦不會被辨認。

Close icon
其他註冊方法

來繼續你的旅程

Close icon
其他登入方法
Facebook
Google
Apple

已有帳戶? .

點擊「註冊」即表示你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及細則個人資料收集聲明私隱政策Cookie 政策同意書

還未有帳戶? .

忘記你的密碼?

請輸入你的電郵地址。你將會收到重設密碼的電子郵件。

Close icon

請查看你的電子郵箱

請在此輸入電郵中的六位驗證碼和新密碼。

收不到電郵嗎?請檢查你的垃圾郵件資料夾,或使用其他電郵地址

拖延心理學:為什麼我們老是拖延(procrastinate)?

18/04/2024 4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1704
|
share icon 分享 11
自我探索
微觀心理學
有關職場
靜觀
心理健康 101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Boon tour guide image

procrastination

文章要點:

  • 拖延或是面對壓力時,身體嘗試保護我們的反應
  • 面對具挑戰性的工作時,掌管情感和辨認威脅的杏仁核,會釋放出荷爾蒙如腎上腺素,抑壓有助調整情緒的前額葉皮質
  • 拖延或反映需要改善情緒管理(mood management)
  • 建立不拖延的習慣可由情緒和行為入手


拖延,相信是不少都市人內心常常出現的風景—— 那份本來計劃上週完成的文件、那個很早以前就想報名的興趣班…… 你腦海𥚃可有浮現起什麼嗎?為什麼我們內心明明清楚要去做一件事,卻又會一拖再拖,甚至使它成為內心負荷?

拖延(Procrastination,坊間常用「拖延症」)指的是延遲開始或完成事情,以致帶來心理上的不適

心理學家Pychyl指出容易令我們拖延的七個主因

  1. 感到沉悶
  2. 感到沮喪/ 洩氣(例如從事重複性高的工作,譬如資料輸入、整理文件)
  3. 感到困難
  4. 感到事情含糊不清(例如缺乏明確步驟)
  5. 事情欠缺條理
  6. 缺乏內在獎勵(例如過程中感受不到樂趣)
  7. 對自己來說沒有意義

我們問過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對拖延的看法: 

在大學就讀輔導的D:

「 拖延通常出現喺好重要但唔知點做好嘅功課上,可以拖幾個禮拜。

心情會好糾結,想俾自己放鬆吓,

但呢種唔係舒服嘅放鬆,因為心底裡知道有嘢未做好。」


從事資訊科技的K:

分唔清係逃避定拖延

例如今日要搞掂一個難度高嘅task,

但有容易啲嘅task出現就會做咗先,有藉口唔去做難嘅。」


從事多媒體創作的A:

「件事本身唔算難,例如交稅、傳送電郵要求退款,

又或者真係好難,就會完美主義,想準備充足先開始。

但無論難度高低,越拖延件事好似變得越難,更冇動力去做。

under stress

拖延來自逃離威脅的大腦

拖延的出現,是象徵著我們對事情不著緊嗎?非也,有時可能是事情具有一定挑戰性,故大腦將之視為威脅,拖延是身體嘗試保護我們的反應。面對危機和壓力時,我們大腦會出現「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機制;要麼接受挑戰,要麼逃離壓力。

舉例說,我要在下星期放年假前,完成一份重要文案,時間緊拙,因而產生焦慮和不安感;大腦將之辨認為威脅,並給予反應,拖延便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回應壓力的反應。當面對具挑戰性的工作時,掌管情感和辨認威脅的杏仁核(amygdala),會釋放出荷爾蒙如引起恐懼反應的腎上腺素抑壓幫助我們長遠思考和調整情緒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有趣的是,認為自己有慢性拖延的人,往往杏仁核區域中有更大的灰質體積;也即是他們會對所做事情的潛在後果更敏感,進而產生情緒和拖延行為。蘋果電話的鬧鐘設有「貪睡按鈕」(snooze)的功能,讓用家可以延長賴床時間;其實我們在日常,內心也會有意無意地按下這種「延長按鈕」,貪的或是更長的心理準備時間。

procrastination1

有不少研究拖延的學者認為,儘管有人指拖延是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不善,但他更認為其實是情緒管理(mood management)上需要調節;也即是自我調節能力的不足,導致無法履行本來的目標。

研究發現,人們較容易將他們視為具壓力或挑戰性的工作放在一邊,而該工作的難度感,會隨着拖延時間而不斷增加。研究中,當學生全日收到溫習提示,在他們溫習時收到提示,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困擾;但當他們拖延溫習時,提示則令他們帶來龐大壓力,更難開始溫習。研究人員發現,傾向負面的思維與拖延習慣之間有強烈的關聯;拖延行為或由負面感受推動

如何建立不拖延的習慣?

emotions

從情緒入手:

  1. 揭開埋藏地毯下的情緒:問問自己為什麼正在拖延?例如明明要趕課業,為什麼此刻卻仍在Instagram上漫無目的看陌生人的寵物和煮食reels,在threads看各種鎖碎分享?或許這能為你帶來短暫的情緒舒緩,但拖延後的你也有可能會感到後悔。細心想想行為背後埋藏的情緒和想法,看清自己希望迴避的是什麼
  2. 透過記錄(journaling)寫下令你感到壓力及拖延的原因,並列出仔細處理方法
  3. 學習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可能你會因為拖延而自我批評,但接受、面對和了解自己拖延背後的情緒,也有其用處;研究指出,自我關懷有助我們為未來作出計劃,跨越拖延的挑戰

behaviour

從行動入手:

  1. 壓力反應時間縮短,透過馬上處理事情,以減少拖延帶來的負面情緒:如提前定下每天要做的事,減少一日內要決定的事
  2. 扭轉上述七個引致拖延的因素:假如拖延事情的原因是工作沉悶,可以把「沉悶」的工作變得「有趣」;假如是因為工作指令含糊不清,可以為「模糊」的工作設計「清晰」的步驟,或將工作分拆成小事項,較容易入手
  3. 遠離令你分心的事情,例如開啟手機的「勿擾模式」、某指定時間內不上社交媒體和回覆訊息,有效集中工作
  4. 艾森豪威爾矩陣(Eisenhower Matrix):將所有工作分為四個類別,根據其緊急性和重要性填寫,安排優先次序 
  • 緊迫且具有重大意義,需要立即處理
  • 重要但不緊急(對於實現長期目標和個人價值觀非常重要)
  • 緊急但不重要(通常是他人提出的緊急請求或突發情況,但對於實現個人目標並不重要)
  • 不緊急且不重要(對於個人目標和價值觀來說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可以嘗試減少對這些工作的投入時間)

無論你的目標是渺小或偉大,唯有行動才能將各種可能性實現。透過調整情緒和行為,我們也能循序漸進地告別拖延。


參考文獻/ 資料:

Blunt, A. K., & Pychyl, T. A. (2000). Task aversiveness and procrastin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ask aversiveness across stages of personal projec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1), 153–167. https://doi.org/10.1016/S0191-8869(99)00091-4

Sirois, F. M. (2014). Procrastination and Stress: Exploring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13(2), 128-145. doi:10.1080/15298868.2013.763404 Hensley, L. C., & Munn, K. J. (2020). The power of writing about procrastination: journaling as a tool for change.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44(10), 1–16. https://doi.org/10.1080/0309877x.2019.1702154

Klassen, R. M., Krawchuk, L. L., & Rajani, S. (2008).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of undergraduates: Low self-efficacy to self-regulate predicts higher levels of procrastin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3(4), 915–931. https://doi.org/10.1016/j.cedpsych.2007.07.001

Ling, T. (2023). How to Finally Break Your Procrastination Habit, Explained by a Psychologist. BBC Science Focus Magazine. Retrieved at https://www.sciencefocus.com/science/procrastination

Bailey C. (2017). 5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trieved at https://hbr.org/2017/10/5-research-based-strategies-for-overcoming-procrastination

自我探索
微觀心理學
有關職場
靜觀
心理健康 101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close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close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
要顯示更適合你的內容嗎?

我們為你準備了更適合你現時狀況的內容,而之前的內容仍會保留。